酒场上,一哥们大侃特侃,他说,据他考证,现在在深山老林里应该还有野人,只是数量越来越少。野人在古代很普遍,古人见到野人是常有的事。
这哥们引经据典,还真花了不少工夫:
春秋时期,齐景公猎鸟,野人反对,就把鸟给惊飞了。《晏子春秋》里有一句话“景公射鸟,野人骇之”,是说景公射鸟,一个野人把鸟给惊飞了。
也是春秋时期,秦穆公外出,驾车的马走失,竟然让野人给吃了。此事见于《吕氏春秋》。
也是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出逃,向野人乞食,结果野人给了他一种可以食用的土块。《左传》上是这样写的:“(公子)出于五鹿,乞食于野人,野人与之块。”
杜甫在四川的时候,野人曾经拿红樱桃送他。杜甫在七律《野人送朱樱》这样写:“西蜀樱桃也自红,野人相赠满筠笼。”
不过,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,野人的数量越来越少,不少有识之士深感忧虑,清朝的于震就曾经前往凭吊野人,写下七律《海上吊吴野人墓》。
跟野人打交道最多的是苏轼。宋神宗时,苏轼被贬官到了黄州,郡里给了他一片撂荒的旧营地,交与苏轼经营,这就是东坡。苏轼在这片地上,植果木,种庄稼,还盖起了房子,并起名“东坡雪堂”,于是,苏轼就有了“东坡居士”的雅号。
苏轼的这片东坡地因为荒芜了很多年,生活了不少野人,苏轼接手以后,野人就不大敢露面了,出现了“市人行尽野人行”的场面,这是苏轼《东坡》诗里写的,是说赶集的人走了以后野人才又露面。
苏轼多次拜访野人,并写下了《访野人》《过野人家有感》等诗。
有一次途中口渴,苏轼还向野人要水喝。苏轼在一首《浣溪沙》词中这样写道:“酒困路长惟欲睡,日高人渴漫思茶。敲门试问野人家。”
不得不提的是,苏轼有一次竟然住宿在了野人家,还写了一首诗,诗的题目就是《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》。
说到这里,这位哥们还不忘幽默一下,说:“不知道苏轼跟野人睡了没有,说不定今天森林里的野人身上还有苏轼的基因呢?
一桌子酒客只听得心服口服,目瞪口呆。
我在一旁,不知说什么好,古诗文里的“野人”多指乡野之人,指在田野里种地的农夫,哪里是今天许多猎奇家寻访的类似人类的灵长目类的“雪人”“雪怪”“大脚怪”等野人啊!
具体古诗文里的“野人”一词有几种意思,不妨读一读我写的博文《古诗文中的“野人”一词如何解读? 》
评论